新聞

2025年9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 - 2025年9月
突破傳統 與時並進 建立成長思維 努力實現目標
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貫徹「非以役人,乃役於人」的校訓,致力推行全人教育,讓學生身心靈得到全面而均衡的發展。田少斌校長作為「領航校長」,深諳教育不能一成不變,因此在課程傳統之上尋求突破,將目光擴展到國家層面,並參考其他成功經驗;同時引入AI教學,精益求精,與時並進。新學年,學校聚焦於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,培養洞察力和解難能力,成為積極自信的孩子;推行品德教育,讓學生懂得欣賞自己及身邊的人。
推動數字教育 以AI賦能教學
田校長相當重視教育的持續專業發展,積極向內地及各地中小學取經,重點推進AI教學,進一步擴展AI在學習中的應用,藉此培養師生善用人工智能,以AI賦能教學。去年起,學校已在中英數常四科滲透AI元素,逐步建立相關認知及應用能力。
在學與教層面,一至五年級會教導學生資訊素養,辨別資訊真偽、篩選有效內容;六年級完成呈分試後,則學習以AI解答複雜的題目,為升中做好準備。同時,學校引入AI評估元素,如:鼓勵同學用AI 為自己的作品評分批改,善用科技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。早前,學校更引入AI運動機,配合體育科教學及活動,以記錄學生的體能狀況,結合數據制定個性化的提升方案。
對接國家教育政策 勤勞教育促進個人發展
田校長作為教育局的領航校長,他認為學校承擔着對接國家教育政策的使命。因此,學校參考內地「德智體美勞」的概念,推行「勤勞教育」,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領導力,補足「勞動」教育,例如:為每人設置服務崗位,透過清潔課室、校外義工服務等,讓學生從小理解勞動的意義,學會承擔、感恩、堅毅、團隊精神,繼而將勞動精神延伸至家庭及社會。
DBL設計思維課程 培養洞察能力
學校開設校本「設計思維課程」(Design Based Learning, DBL),透過體驗式活動激發學生的同理心,發現自身或他人的需求,再運用設計思維創作解決方案,培養解難能力與創意思維。例如:就「腦退化」主題,學生先系統學習腦退化的成因、症狀及延緩方法,再設計遊戲。最後,學校邀請長者參與遊戲,同學可藉使用者的反饋,在設計中進行反思與優化。在「體驗-設計-測試-修改」的過程中,學生需要站在長者的角度,了解他們的困難,懂得多角度思考問題。田校長指出:「未來社會需要的並非單單埋頭苦幹,而是需要洞察世界和事件背後的深層意義。」
跨學科學習 探索STEAM領域
學校以跨學科協作學習以及科學的探究與實踐,訓練學生的邏輯、創意與解難能力。面對常識科拆分為科學科與人文科,學校的科學科將更加緊扣STEAM的發展,以專題探究形式教學,先帶領學生往科學館、太空館學習,繼而設計環保動力船、環保車等作品,再由語文科老師指導完成專題匯報。原「電腦科」亦重組為「科技科」,強化跨科合作,結合科技與社會服務等領域,讓同學就相關問題進行探究及發明,如製作吸塵機等。
此外,學校積極優化教學設備,引入不同機械人,讓同學通過了解機械的組裝、編程、操作原理,放眼現今科技的發展。同時,學校開設無人機、AI機械工程興趣班等,並舉辦「人文科學」、「數學週」等活動,以提高學生STEAM的技能和興趣。去年,學校更帶領同學到杭州、新加坡等地,就資訊科技發展進行研學參觀,擴闊學習視野。
營造語言學習氛圍 學生自信應用英語
學校透過課程、人手、活動等營造英語學習氛圍,兼顧學習需求與能力提升。課程上,數學、常識科及拆科後的人文科、科學科,部分課題將教授常用英語詞彙,照顧非華語學生與習慣英文的本地生,並為升讀英中做好準備。為做到「學教評」一致,試卷亦採用中英對照,讓學生可自主選答,照顧學習多樣性。
人手安排方面,學校設有外籍英語老師及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(ELTA),讓同學透過與老師溝通,強化其英語能力;邀請學生進行英文早會分享;提供英文戲劇、英文朗誦等活動,並挑選同學加入小司儀隊,有系統地培訓說話技巧。
此外,學校精心設計並開展豐富多樣的英語學習活動與沉浸式體驗,例如:在電子教學平台上推出互動式英文遊戲、推動AI輔助英文寫作課程等。這些多元化的學習形式,借助技術賦能與形式創新,充分激發同學對英語的學習熱情與潛能。
活動展潛能 給予發光機會
學校致力創設平台,提供多元化活動,豐富學習體驗,幫助學生發掘潛能,一展所長。星期五設課外活動,涵蓋音、體、藝等範疇,舉辦如POPY流行樂隊、英文戲劇、非撞式欖球、壁球等活動,供每位同學參與發展個人興趣;學校亦與坊間機構合作,開設星期六收費課外活動,開設跆拳道、花式跳繩等興趣班,培養多元智能。
此外,學校會按照同學的天賦才能,提供合適的校隊培訓,如田徑校隊、醒獅隊、合唱團等,近年更建立學生人才庫,根據學生的特長為他們安排適合的比賽或活動,讓每一位同學都有發揮所長的機會,開拓眼界。
在學校的支持下,同學在校外屢獲獎項,早前在九龍南區田徑比賽中囊括7個獎項,表現出色。同時,校園內提供展現學習成果的機會,舉辦「提摩太舞台」與年度「學生成果匯演」,供學生展現天賦,使之在舞台上獲得自信心、成就感與滿足感,並能夠互相學習,互相欣賞。
重視精神健康 建立健康生活習慣
學校重視同學的精神健康,透過體驗式學習與創作空間,推動學生身心靈的健康發展。例如舉辦「好精神運動會」,體驗大笑瑜珈、聲療、靜觀等放鬆身心的活動,並鼓勵學生在家中進行這些活動培養他們「好精神」的心態;亦推行「中醫入校」,幫助學生掌握「好精神」軟技能;關注現今沉迷網絡的情況,重視讀書的同時也安排適度自由玩樂,強化人際互動。一系列安排不單讓同學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,更讓他們能夠在活動中獲
得幸福感。
溫和過渡新階段 自信迎接學習挑戰
學校制定一系列幼小銜接政策:6月起,為準小一生及家長安排家長會,讓他們了解更多學校的政策,並製作銜接小冊子與短片,介紹小學課程;7、8月,開辦「AI啟蒙課程」,體驗AI如何融入不同學科的教學;開學前,設適應課程,讓同學接觸老師及新朋友;開學後,首兩週實行半天上課制,新生逐漸適應小學上課的節奏。
此外,人文科會舉辦「小一遊校園」,帶領新生認識學校環境,DBL課亦會教導自理技巧,協助學生適應小學生活。測考方面,小一採用「三評」制度,即紙筆評估、多元評估及實作評估,全方位了解新生的需要及學習進度,分數亦不會進行排名,以減輕學習壓力;家長日時,會邀請專家舉辦家長講座,指導家長如何以正向語言鼓勵孩子。